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有漏皆苦,以及有漏皆苦中的漏是指對應的知識點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內容導航:
Q1:佛教講有漏皆苦,"有漏"是什么意思
漏在佛教里是煩惱的別名,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。貪瞋等煩惱,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,叫做漏;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三惡道,亦叫做漏。所以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,無煩惱之法就叫做無漏法。
Q2:有漏皆苦的漏是什么意思
相對于無漏而言,漏即為不圓滿。是眾生依舊處在三界輪轉不息的原因。
“漏猶言破綻,此破綻,在因是敗壞義,即是一切煩惱;在果是墮落義,即是輪轉生死。無漏者,謂無煩惱生死也,煩惱生死,由此而無,此即發無漏義?!?/p>
佛道所求是離苦。而眾生因為貪嗔癡三毒的影響,在破除我見、我執或更斷除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種子隨眠,以及斷盡無量無邊的所知障上煩惱——取得無上正等正覺前。所思所行,無不帶有煩惱習氣,最明顯的標志是帶有我執偏見。而我執正是輪回根本。物質有成住壞空,思想有生住異滅。世間萬物不過緣起性空,總歸是要消失。任何的執著都無法影響其最終的消逝。所以不論是對身外愛物的執著,還是對自身乃至自我這個抽象意識的執著(此即苦因),都會引發各種煩惱(苦)。
從這點上講,有漏可以理解為尚未徹達洞見一切根本實相的狀態。因為尚未洞徹,所以尚有無明,無明不散則煩惱不止。所以有漏皆苦。。
PS:知道中有個完全一樣的問題,也是師兄提的?
Q3: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有漏皆苦、寂滅為樂是什么意思?
1、諸行無常:
眾生只要活著,就有色受想行識五蘊。其中,“行蘊”是指眾生的種種行為。這些行為雖然也能修集種種福報,但也是終歸壞滅,沒有一樣是恒常不滅的。
當然,眾生會在每次死亡之后有新的色身不斷出生,可是,一樣是生滅不息。就這樣無量世生生死死,承受種種苦報(八苦)。
2、諸法無我:
一切法中,沒有一個真實不壞的我。我可以看到和聽到知識,這是出生和死亡的法則。如果有人認為這種有意識的頭腦可以進入下一個世界,那就是一個不符合事實的持不同政見者。(能去到下一世的,是永遠沒有覺知性的真心。外道的“神我”“梵我”“靈魂”等等,是虛妄說,不可能常住不壞乃至去到下一世)。
3、有漏皆苦:
眾生的種種行為都是有漏的,都不能真正積累下來,就像“竹籃打水”。財富、名聲、地位、眷屬,乃至于美貌、智慧等等一切。凡是因行為而得到的果報(可能是善報、好報),都不能恒常。因此,在暫時擁有的同時,這件事本身就是“苦”(無常皆苦)。所以說:有漏之法所得,皆是苦(八苦中的“行苦”)。如果有人以為:修人天善法得到富貴等等就不是苦。那就是不符合事實的邪見。
4、寂滅為樂:
把“滾滾紅塵”的“堪忍世界”對我們造成的“煩惱”去除,就是極樂世界了。
擴展資料
“諸法無我”中對“我”的理解:
“我執”有兩種:一者、人我執;二者、法我執?!叭宋覉獭奔仁菆讨篱g有一個眾生為我,事實上五蘊身心以外并沒有東西,但我們認為有一個人--我;也既是執著身、心以外,不是身,不是心的我,稱為“人我執”;此外,我們對“法”也有執著,認為它有自性,比如說,我們執著天地之間有太陽、天空和地面,這就是所謂的“法執”。而我們執著五蘊的身心(法)是實有法,故稱之為“法我執”;“我執”造成我們認為世間有我,故我不可得,本來沒有。
參考資料:
百度百科-諸法無我
百度百科-諸行無常
百度百科-有漏皆苦
百度百科-寂滅為樂
Q4:諸行無常 諸漏皆苦 諸法無我 涅盤寂靜
樓主您好!
這四句話,是佛教小乘解脫道的真諦;是世間法上最終極的道理:世俗諦。
在娑婆世界,佛教的修行有兩條道路:小乘解脫道(聲聞菩提)和大乘佛菩提道(無上菩提)。這是因為娑婆世界是“五濁惡世”,眾生剛強難度,因此為不同根器的眾生宣說兩種道路。如果在諸佛凈土,因為眾生心性調柔,福德深厚,根器猛利,所以就只有后一種:佛菩提道。
諸行無常:
眾生只要活著,就有色受想行識五蘊。其中,“行蘊”是指眾生的種種行為。這些行為雖然也能修集種種福報,但也是終歸壞滅,沒有一樣是恒常不滅的。
當然,眾生會在每次死亡之后有新的色身不斷出生,可是,一樣是生滅不息。就這樣無量世生生死死,承受種種苦報(八苦)。
諸漏皆苦:
眾生的種種行為都是有漏的,都不能真正積累下來,就像“竹籃打水”。財富、名聲、地位、眷屬,乃至于美貌、智慧等等一切。凡是因行為而得到的果報(可能是善報、好報),都不能恒常。因此,在暫時擁有的同時,這件事本身就是“苦”(無常皆苦)。所以說:有漏之法所得,皆是苦(八苦中的“行苦”)。如果有人以為:修人天善法得到富貴等等就不是苦。那就是不符合事實的邪見。
諸法無我:
一切法中,沒有一個真實不壞的我。這個我,本身就是業報所致,能見聞覺知的我,本身就是生滅法。如果有人以為這個能知能覺的意識心能夠去到下一世,就是不符合事實的邪見。(能去到下一世的,是永遠沒有覺知性的真心。外道的“神我”“梵我”“靈魂”等等,是虛妄說,不可能常住不壞乃至去到下一世)。
涅盤寂靜:
確認了一切法虛妄不實,就知道了如何才能停止無量世生死不息:滅盡一切法(五蘊。十二處、十八界)的時候,就再也不會有來世。這樣也就滅盡了一切苦。這就是涅盤寂靜。
這里需要說明一點:一般人以為:死了就是解脫??墒?,如果沒有修成解脫道,沒有成為阿羅漢。那么無論怎樣的死,都必定會有下一世。不可能解脫生死。而且,下一世所受果報,完全是因過去世、現在世所造作惡業而顯現,往往難以忍受(比如下墜三惡道)。所以,涅盤才是真正的“死”。因為斷滅了一切法,不會再有來世的一切苦了。所以叫“滅度”。凡是以為覺知心能住于涅盤中,以為阿羅漢能知自己住于涅盤,那就還是生死,不是涅盤。
那么,涅盤是不是真正的斷滅呢?佛說:涅盤中有“本際”不滅。因此,解脫道并非斷滅論。
如上,希望不再受生的小乘人,聽聞佛說的這四句世俗法上的真諦,就能在段除我見,建立小乘無我觀的基礎上進修而得以解脫生死。
大乘佛菩提(無上菩提)卻不同于聲聞菩提:阿羅漢在即將入滅之時,為了解除疑惑而請教于佛的問題:涅盤是否斷滅?佛為此而說“涅盤本際”。
這個本際,不在“一切法”的涵蓋范圍內。不在三界六道中,不觸六塵,離見聞覺知。永不生滅,能生萬法。他本身就是“涅盤”。這個本際,就是輪回三世的主體,是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心,是諸佛法身,是如來。這就是佛法“第一義諦”,也叫“勝義諦”。
大乘人就是因為觸證了這個真心而成為實義菩薩,能依真心之中所含藏的一切法種進修實修,經過超過二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而究竟成佛。
勝義諦與世俗諦相比,難就難在觸證真心這一關。未悟之前,無論怎樣思維都不能了知真心,也不能發起般若智慧,只能在可思可議的層面上,依世俗諦而斷我見,斷我執,斷五下分結、五上分結。加修四禪八定、五神通等等。根本不能測度悟后菩薩所修所證。
最后說明一點:這四句話,隱含“真心不滅”這個意涵。若離真心不滅,這四句話等同于斷滅論。何以故?諸行無常就表示“?!钡拇嬖?;有漏皆苦就表示“樂”的存在;諸法無我就表示“我”的存在;涅盤寂靜就表示清凈無染的存在。這就是佛地才能具備的“常樂我凈”。
諸方一切學佛人,無論名望大小,修證如何。若不知上述意涵,離開真心常住而一味專說“一切法空”?;蛘咴诜穸ㄕ嫘牡幕A上,以“緣起性空”為第一義。就等同于“斷見外道”。非是佛法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Q5:智圓法師《四法印——有漏皆苦》講記節選……
以前對貪著世間的過患認識不清楚,總認為貪一點世間欲樂只是有點過患,但也不太嚴重。實際上,就像極小的種子會長成參天大樹一樣,哪怕極微小的一念貪著心,最終都會把自己推入漫長慘烈的苦難之中。
這就看出,解脫道的重點是對治貪,也就是對治十二緣起中的愛取這兩支。有愛就有取,有取就有有。截斷生死就要在二六時中嚴防欲貪、色貪、無色貪生起。
學佛是辦生死大事,不是因為在佛教中感覺很好,來求一個暫時的安慰。這是辦生死大事,比世間任何事都重要。不管出家在家,都要心出家。決定要放下世間,對世間不起任何一點貪著、羨慕、希求,即使有一萬個王位、一億個美女、一億美鈔放在面前都不想要,完全以出離心攝持,貫注到解脫道的修行上。
想求解脫就要放下世間貪著,這是沒有任何商量余地的。在家居士身出不了家,心里也要清楚世間純苦無樂,暫時的生活、工作只是隨緣做一做。一生最重大的事就是要從輪回解脫。
1、念念在輪回
一般人對輪回、對三界的苦性沒有抉擇清楚,還抱著三界的東西不想放。一方面覺得生死流轉不好,另一方面又覺得這里面還是有好東西,比如車子、房子等就是好東西。
他認為輪回是死后的事,實際上,輪回就是現在的這剎那。
輪回是剎那剎那結蘊相續。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時沉陷在煩惱和業當中不能自拔,那這一天就全部在輪回,造成的是無盡苦難的結蘊相續。另一方面,眼前顯現的身心世界、五欲六塵也全是惑業的顯現,全是輪回的苦法。一般人實際上對輪回并不懂,他心里的輪回只是一個空洞的概念。
真正考問他:你認定身體是輪回的苦法嗎?你認為貪是無邊生死的業因嗎?如果真的認定,為什么還在自身這樣的苦法上百般裝飾、百般貪愛?又可以問他:你真的認定五欲樂受是苦法嗎?真的認定貪著五欲會感無邊生死嗎?
如果真的認定,為什么還對五欲貪著不舍,連稍微降低一點都不愿意?這樣考察就知道,他說的出離輪回是好聽的空話,落到自身上就不認為是輪回,也根本不想出離。
其實,凡夫剎那剎那都在輪回中。工作中的分分秒秒在輪回,居家生活的分分秒秒在輪回,逛超市、進餐館,吃飯過程中的分分秒秒也都在輪回,這樣晝夜不息地輪回,還渾然不知,還說:“我是修解脫道的!我要出輪回?!泵髅魇侨胼喕?,還說在出輪回,不是自欺欺人嗎?
這一生做人,下一生升天,再下一生做鬼,像這樣在六道里輪轉,是粗分的輪回;從細分上看,是念念在輪回。在吃飯、工作、逛超市、看電視、打游戲等等的一切時中,分分秒秒都在輪回,都綁在三苦上。這是非??膳碌?,這上面不警覺、不護住自心,絕大多數時間都被貪嗔癡等種種煩惱占據,在無明中相續不斷地集生死業因,造成無窮生死。
所以,要常常警覺:“我在干什么?”要呵責自己:“為什么要看電視?聽音樂?打游戲?聊天?逛街?我這是在生死流轉??!”
如果能看清現在就陷溺在輪回中,提得起苦想,生得起畏懼,有人拉你去看演唱會,你還會去嗎?你一想:我去干什么,去音樂廳就是落入三苦,就是在輪回。聽兩小時音樂,實際是增長千千萬萬個生死業因,這樣畏懼生死,就不敢散亂。其他看電視、看電影、吃喝玩樂、旅游、閑聊等等,都是一樣的道理,絕不能放逸其中。
十二緣起里講,只要積聚了愛取這兩支,就一定取生死,種一個種子就取一次生死。像唱歌跳舞、吃喝玩樂、看電視電影等等,增長多少愛取、增長多少生死。世間人認為那是樂的,知苦的人知道這純粹是苦,根本不會去做、不會去看。
2、時時求出離
佛在《修行道地經》中說:“我見自己從無量劫來往返生死,其間的尸骨堆積起來,超過須彌山,腦髓涂在地上,可以涂遍三千大千世界,流過的血多于古今以來從天降下的雨水。要想免除這樣的生死過患,就應當晝夜精進,求無為涅槃法?!彼?,真心辦道的人要時時修解脫道,以求了脫生死。
結合修凈土來說,就會想:這一生幸虧遇到阿彌陀佛的大愿船,我一定要盡此一生,永超生死,如果這一次不上這條解脫船,就要萬劫生死,絕不能錯過這次機會。他看到一個方向是無盡生死,另一個方向是即生解脫,無量安樂,因此就一心放在解脫道上修行。其他一切世間作為都是障礙,什么參加社交活動、名利財色、享受五欲等等,都是解脫最大的魔障,讓自己生生世世遭殃的就是這些事。
作為凈業行人,最需要迫切地、一門精進地求生凈土。在抉擇好了三界都是苦性、自己剎那剎那都在生死中之后,就要立定志向,誓出生死。要有緊迫心,如救頭燃,不是泛泛悠悠,東念一句,西念一句,抱著僥幸到臨終時有阿彌陀佛來接引。
截流大師有個比喻:從前有人被關在千尺深的沒有水的枯井里,他受了野狐貍的口訣,眼睛盯著井上的磨孔,一心觀想從孔里出去。久而久之,孔不加大,身不加小,任運飛出。這個人困在井里,死路一條,幸虧有個小孔,又有辦法飛出去,他的全副精神都集中在小孔上,最后心就從那里飛出。修凈土就像這樣,自己現在落在輪回的井里,幸好有一線希望,就是有極樂世界、有彌陀悲愿,必須一心專注在西方,專注在阿彌陀佛,到心力專精、與佛相應時,就從輪回中超出。
又比如一個人坐死牢,他會想盡方法從牢里逃出。只要有機會就在墻腳邊上挖土,看守不在旁邊或者別人在睡覺的時候,他就拼命在那里挖。這樣一有機會就挖,最后挖到監獄外面,就逃脫出去。求解脫就像這樣。
平常沒有緊迫的求解脫心,臨終時就很難說。人生大多數時間都在貪嗔癡中度過,求解脫心很微弱,念佛也泛泛悠悠。到臨終時念佛心提不起,被惡業、病苦纏住,就萬分危險。所以,不能把解脫的希望放在臨終,生前就要時刻求出離,求往生,不松懈地修法。
3、遠離塵緣
要如救頭燃般地辦道,一下班就閉門謝客,精進聞思修,盡量少參與世間活動,盡量不結世間的染緣,不追求吃穿享受。有衣穿、有飯吃、有房住,就應當知足,不要又想搞臺新電腦、又想裝個新房子、又想看部新影片、又想逛個時裝店,或者天天花幾小時給臭皮囊化妝。智者深知大義在哪里,不應當還像從前那樣被無樂純苦的東西迷惑,造無意義的生死業。
思維三苦,生起出離的意樂,還要懂得保護它,不讓它喪失,如果沾染的世緣過多,苦想、求解脫意樂又會失去。一旦失去,解脫道的根本就被切斷。比如去看一場電影,很多非理作意就出來,生起貪著,當時就破壞掉你的道心。因此,初學者遠離塵緣最為重要。
頭陀行是解脫行者的行為規范,那些三衣一缽、穿糞掃衣、次第乞食等衣、食、住、行各方面的事相,貫穿其中的理就是要遠離對世間的貪著,放下世間一切欲樂。
世俗人沒有世間是苦的見,反認為有樂可求,所以全力以赴地尋求世間的財富、名聲、權勢、男女。這和解脫道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。一個是拼命往輪回里鉆,另一個是全力要從輪回里出來。常人認為世間是樂,他的行為就是求??;修道人認為世間是苦,行為上就是遠離。一般人想我要有好的五欲多快樂,我一定要賺到很多錢,為此他一心往賺錢的道上去奔。修道人認為這是生死、是苦,一點都不沾染。
有的人知道有來世,他就求來世更長久的世間樂,于是勤修布施等福業,想在來世得大富貴或者升天享樂。又有人認為欲界的樂沒意思,他求定生樂受或舍受,于是入深山,遠離外在欲塵擾亂,修禪定,求生色界、無色界。深明苦諦的人見到這一切也都沒有遠離苦,因此也絲毫不求。
解脫道行者的心態就像《七童女因緣論》所說:“破薩迦耶見,一切惡見母,何時我不樂,三有諸受用?”這些話非常關鍵。他由于對四諦有認識,就只在解脫道上祈愿。不是求欲樂、定樂、或舍受,而是求斷薩迦耶見,從有漏世間中出離。
4、學法是治生死病
大家學了行苦,知道自己識田中有那么多煩惱種子、苦種子,這些種子將來一個個都會成熟,變現種種難忍的苦。因此這一生的的重點就是“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”。先伏住煩惱,之后斷煩惱種子、苦種子,截斷結蘊相續。其它所有的世間法都毫無意義,只是增長自己的罪苦,增加煩惱種子和苦種子,不能再搞了!
不管在家、出家,應該做的就是這一件事。無論你修不修都存在這個三苦的問題,不管它,它也照樣起作用。就像身體長了腫瘤,不管它就沒有事嗎?就不發作嗎?就不致人于死地嗎?與其放著不管,不如現在有方法時趕緊去修,而且這是有希望對治的,因此一定要往解脫道上走。不能聽完之后,還不付諸行動。學了苦諦,就要在自身上做個改變。
佛教的聞法不是看看影視娛樂,不要認為這只是聽一聽,聽過就算了,聽完了必須去思維、修習。這里不是周末論壇,而是“重癥患者”診治中心?,F在對你說放下世間法,能放下的就盡量放下,一心治生死病。你不治生死病,最后就只有輪回。
大家來學法,都是很幸運的。很多人沒意識到講的內容跟他的人生大有關系,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嚴重的生死大苦。這個機遇很難得,很多人沒機會來這里聽,更不用說能解決生死問題。能聞到出世間的法,應當萬分慶幸才對!
自行化他,無非佛道,故是行一。
此四句是頌行一。未來諸佛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時,其本誓愿,亦如過去佛一樣立誓:「我所行佛道,普欲令眾生,亦同得此道?!谷缡亲孕谢?,令凡有機會聞法的人,共同證得此一乘佛道。
感恩您給我服務的機會。感恩您的布施!感謝您與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質,吉祥如意!
“汝等比丘,已能住戒,當制五根,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,執杖視之,不令縱逸,犯人苗稼。若縱五根,非唯五欲,將無涯畔,不可制也。亦如惡馬,不以轡制,將當牽人,墜于坑陷。如被劫害,苦止一世;五根賊禍,殃及累世;為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,制而不隨;持之如賊,不令縱逸?!薄斗疬z教經》
“汝等比丘,常當一心,勤求出道。一切世間,動不動法,皆是敗壞、不安之相。汝等且止,勿得復語,時將欲過,我欲滅度,是我最后之所教誨?!?——《佛遺教經》
Q6:有漏皆苦的漏是什么意思
漏就是煩惱 。
俱舍論二十二卷三頁云:唯受一分,是苦自體。所余并非。如何可言諸有漏行,皆是苦諦?頌曰:苦由三苦合;如所應一切,可意非可意。余有漏行法。論曰:有三苦性。一、苦苦性,二、行苦性,三、壞苦性。諸有漏行,如其所應,與此三種苦性合故;皆是苦諦,亦無有失。此中可意有漏行法,與壞苦合,故名為苦。諸非可意有漏行法,與苦苦合,故名為苦。除此所余有漏行法,與行苦合,故名為苦。何謂為可意非可意余?謂樂等三受。如其次第,由三受力,令順樂受等諸有漏行,得可意等名。所以者何?若諸樂受,由壞成苦性。如契經言:諸樂受,生時樂,住時樂,壞時苦。若諸苦受,由體成苦性。如契經言:諸苦受,生時苦,住時苦。不苦不樂受,由行成苦性。眾緣造故。如契經言:若非常;即是苦。如受,順受諸行,亦然。
關于有漏皆苦和有漏皆苦中的漏是指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,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?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,記得收藏關注本站。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